
生機系列報導/竹藝篇》揮別震痛 竹藝竹炭創商機
【中國時報/葉明憲 】2006/09/13

,兼具實用收藏價值,進而轉型成功營造地方特色小
吃。(葉明憲攝)
地震前,筍農陳孟臨靠山吃飯,921雖摧毀家當,但他未喪志,反成竹藝達人。921同樣改變劉清雲的命運,讓外銷日本的竹藝品瀕臨破產邊緣,就在萬念俱灰之際,劉清雲腦筋一轉,燒出「長備竹炭」一片天。「天無絕人之路,命運與機會在自己手中,」兩人如是說。
陳孟臨 把危機化為轉機
無庸置疑,921重創竹山、鹿谷,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當屬空前,竹產業一度沈寂。幸而危機也是轉機,艱困的居民發揮堅忍刻苦精神,以竹藝和竹炭再次帶動地方產業的蓬勃發展,7年來,榮景更勝往日。
現年47歲的鹿谷鄉和雅村民陳孟臨,從小在「竹仔腳」長大,挖筍、砍竹、擔竹賣,是他不變的生活定律;「可能生活在竹林的關係,閒暇我會鑽研竹藝創作,但我喜歡用於生活上,不走藝術,這個無心插柳,卻成為大地震後,重新出發的謀生技藝,人生際遇就是如此巧妙,」陳孟臨說,在偌大竹林中,有許多變形的竹枝,造型奇特又獨一無二,經裁剪、彎曲、烘烤,製別無分號的竹煙斗,當時雖為好玩性質,卻也奠定日後創作的靈感。
921大地震後,陳孟臨與許多災民一樣,房屋全倒,加上竹子價格又跌落谷底,讓他一時坐困愁城。
走出谷底 打響竹棧餐廳
1天陳孟臨拿著棍子到竹林,敲打孟宗竹,發出咚咚聲響,「我就好像被敲醒般,」砍了適用的孟宗竹,以竹管做出一體成形的茶具,讓茶具、茶盤可以小竹棒穿鑿成柵欄狀的盛器,外出時還可合起來帶往戶外泡茶。
竹管泡茶盤天然有趣,人見人愛,陳孟臨就靠前往鄉農會展售竹藝品維生,受到鼓勵,煙灰缸、蠟燭台、名片架等竹創作陸續產生,且不脫生活有關,甚至賣到韓國、日本、加拿大、美國、中美洲甚至非洲地區,都有他的竹藝品。
竹藝雖受歡迎,但創作都是手工以鋸子、刀片一塊塊剖、剝做成,無法大量生產,他靈機一動,以竹藝結合地方風味小吃,以巨竹筒做成「飯筒」,以竹盤做為食物器皿,利用竹子做為用餐隔間,進而以竹子建構出南投縣第1家,別開生面的「竹棧餐廳」,讓他成為921後利用竹藝創業成功的典範之一。
劉清雲 赴日鑽研竹炭經
竹山和鹿谷有相連上萬公頃、國內最大單一林相的孟宗竹林。921 大地震後,居民們紛紛外出謀生,從事竹藝品外銷日本近30年的竹山鎮高田公司,同樣面臨生意蕭條困境。
921當年64歲的董事長劉清雲不甘事業就此垮下去,「我絕對要東山再起,不能倒下去,」漫山遍野的孟宗竹林再成劉清雲事業第2春的契機。
今年71歲的劉清雲說,30年前,1枝4寸尾的孟宗竹,價格超過1斗白米價值,那時的竹製器具盛行一時,但在塑膠品、鋼製品逐漸取代後,竹價格像溜滑梯般,每下愈況,甚至到乏人問津地步。
「921前,就在思考公司未來的出路,地震後,我被震醒,日本可以竹子燒製竹炭,提高經濟效益,生活在竹山鎮的我,同樣可以,於是就飛到日本學燒製竹炭技術,」劉清雲意氣風發的說。
劉清雲說,竹子原本就是寶物,可惜過去從未研究開發它的價值,竹炭具有阻絕紅外線、除臭、消毒功用,且因自然物又可食用兼為肥料,用途廣泛。
引領風騷 創事業第二春
921大地震後,「奈米」科技盛行,讓劉清雲燒竹炭溫度提高到攝氏1200度,精製後可成竹炭粉,過程中還可回收竹醋液,進而開發出近百種新產品,「做夢都未想過。」
劉清雲的竹炭產業獲得成功,吸引縣民相繼投入,高峰時期,投縣就有20多家業者。竹山的長備竹炭引領風騷,劉清雲是濫觴。
走出地震陰霾的劉清雲創造出竹炭風潮,不僅幫了竹農的收益,也讓「高田」成為全縣唯一獲經濟部新開發產品補助款的公司。
921不但未擊垮他,更創造「烏漆抹黑」的竹炭,成為震災後流行的新興產業,這就是不向命運低頭的劉清雲。